GBABA

專訪丨大灣區生物科技聯盟黃達東:疫情令產能大增 冀助業界發聲

2021-04-22

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逾一年,不過有危亦有機,國產口罩、疫苗研發工作乘勢而起。粵港澳大灣區生物科技聯盟會長黃達東接受專訪時表示,疫情令大灣區的產能有「跳躍式進步」,不少檢測產品得到歐洲國家都批准「home use approval」(家用許可),除了令大灣區受惠,亦對抗疫本身有很大幫助,認為相關生科企業日後可成功轉型。

不過,黃達東坦言,目前在大灣區發展生物科技仍面對不少挑戰,例如在數據、樣本等方面仍受法規所限難以交流,期盼地方政府找到可行方案,而聯盟亦希望扮演橋樑角色,將收集到的業界意見向各地政府反映。他相信結合大灣區的優勢,生物科技將可成為本港的另一發展引擎,認為本港青年人在了解行業後,亦不會太抗拒在大灣區投身生物科技的行業。

黃達東表示,他認為疫情並無影響大灣區的生物科技發展,反而令區內產能有「跳躍式進步」。(黃舒慧攝)

疫情有如分水嶺 無礙大灣區生物科技發展

雖然現時疫情仍未完全受控,但隨着疫苗接種普及,世界將踏入「後疫情時代」。黃達東指,社會現時對生物科技的需求殷切,例如以往大家有身體不適才會檢查,但因為疫情,大家即使沒有不適都會檢查清楚,以防被感染,他認為對整個健康產業而言「走前了一大步」。

黃達東指,全世界對抗疫相關設備的需求很大,而中國在這方面發展成熟,技術水平亦很高,加上內地的疫情相對受控,故內地很早開始復產,令內地有充分優勢發展有關產業,直言疫情令大灣區產能有「跳躍式進步」,「這麼大的疫情,(企業)能否把握是一個分水嶺。把握到的企業,其產能與收入會上升。」他提到,疫情之下由早期核酸檢測,發展至之後的抗體檢查,最後的抗原檢測,歐洲不少國家都已批准中國產品的「home use approval」(家用許可),他認為這對抗疫有很大幫助,因為檢測無需再牽涉化驗所。

黃達東提到,歐洲不少國家都已向中國產的疫情檢測產品的「home use approval」(家用許可),他認為這對抗疫有很大幫助。(黃舒慧攝)

法規問題仍未處理 聯盟望在業界政府間搭橋

大灣區內仍有不少範疇仍未流通,黃達東舉例指,生物科技上的互聯互通,應包括人才、資金、技術、數據、樣本、醫藥等方面,當中即使人才、技術方面不難處理,但數據、樣本、藥物等交流要如何在大灣區內合法、專業地推動,則有不少工作需要發展。黃續指,相信「港醫港藥」將隨試點先行先試很快成事,但數據、樣本等受法規限制的部份,關鍵在於各地政府,他期望區內地方政府在法律、政策上、以至科技專業的層面上找到方案。他提到,聯盟亦朝政府政策、學術研究、產品研發、產業發展及用家參與的五個領域的方向嘗試改善業界環境。

黃達東表示,大灣區生物科技聯盟會透過市場調查,了解業界對行業本身的看法,例如有何發展機會,該如何拆牆鬆綁等,聯盟都會在收集意見後向地區政府反映。「我覺得政府很多時都有規劃,但要如何『落地』?由倡議到發生之間其實有一段距離,我們很樂意扮演橋樑角色。」

大灣區生物科技聯盟將於在5月底舉行論壇,屆時將邀請政府部門、相關專家討論,讓不同的持份者分享看法,推進共識,並在本年底參與聯盟之「香港國際生物科技展」,他期望屆時能有大灣區的展區。

黃達東認為香港青年人投身大灣區的生物科技界需要一定過程,「凡事不可以太急進」,而聯盟可以是年青人尋找一致性的平台。(黃舒慧攝)

港青願加入大灣區?黃達東:需要過程

經過近年政治事件,不少本港年輕人對內地仍有一定抗拒。對於年青人是否願意投身到大灣區的生物科技發展,黃達東認為需要一定過程,「凡事不可以太急進」,而聯盟除了是科技的溝通平台,亦可以是年輕人尋找一致性的平台。黃遠東打比方指,「如果希望開立化驗所的話,不管是在深圳還是香港,都要通過ISO15189的《醫學實驗室-質量和能力的要求》。生物科技着重是否有效,尊重客觀、科學,work就work,唔work就唔work,不如文化等有主觀喜惡。」他強調自己以樂見其成的態度看待此事,亦相信年輕人有更多了解後,情況自然會有好轉。

外界一般認為疫情會隨疫苗接種而受控,大灣區的相關企業會否隨需求急跌而面對產能過盛問題?黃達東說對此比較樂觀,「如果經歷世紀疫情,這些企業都能生存,就證明這些企業適應能力及競爭性有一定水平。如果由沒有疫情到有疫情他們都行,由疫情到好轉時,他們能將服務轉化到其他服務吧。」他相信,隨疫情回落,有關需求自然會有變化,但預料專注檢測相關服務的企業,可藉着對健康的關注度增加,轉型成健康檢查、保健方面等產品。

原文

Close Menu
English